楞嚴經要義109:造了善法要把它隱藏,造了罪業一定要發露出來,發露就能滅掉罪業
訟xí
「訟」意思就是說,你自己有了過失,結果你用言詞上的爭辯來覆藏你的過失,說我沒有做啊!用狡辯的方式來覆藏你的過失。
總標
十者訟 xí交諠xuān,發於藏覆,如是故有鑒見照燭。
十xí因這地方所說的因果是指的九情一想,或者純情無想來說。當然如果我們起心動念,也會有這種少分的過失,但是它整個圓滿的結果會出現地獄的果報,是約著九情一想跟純情無想來說。
楞嚴經要義109:
凈界法師宣講
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要義。監院法師慈悲,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 講義240面
訟習
這一科我們是講到借破戒二法為問端,而廣示七趣差別。
這一段是從假觀的角度來發明佛教的緣起。佛教的因緣觀大小乘是不太一樣的,小乘的因緣觀是從業感而安立了緣起,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是由身口意的造作所創造出來,這是所謂的「業感緣起」。業感緣起建立了一個善惡的因果,但是它不圓滿的地方就是說,業感緣起它本身的思考還是一種對立的,善惡對立、染凈對立,有我就沒有你,有生死就沒有涅盤,有涅盤就沒有生死。所以業感緣起到最後會使令一個人,修習我空觀而趨向於偏空的涅盤;業感緣起當中所帶動的思考會偏重於斷惡這一部份,因為他趨向偏空涅盤的時候,修習一切波羅蜜的善法,廣度一切眾生變成沒有意義,因為你最後的結果是偏空涅盤,所以業感緣起它是一個對立的思考。
大乘的因緣觀它是建立在「現前一念心」來建立整個十法界的染凈因果。當然我們這一念心就是真妄不二的和合體,所以大乘佛法在看一切法的時候,是抱著一個比較中道的思想。我們的善念當中有惡念,惡念當中也有善念,生死當中也可以成就涅盤,涅盤當中也出現生死。這個思想能夠建立,就是它能夠從一念心而建立整個緣起,從這一念心建立緣起當中又有漸教跟頓教的差別。
《唯識學》它建立緣起是從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的受熏而產生種子,由這個種子而變現根身器界。從圓頓的思想,就是從一念心性,從真如緣起,真如受熏,真如它全體不變,全體隨緣。
唯識的賴耶緣起跟真如緣起,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呢?
阿賴耶識的因果思想,它那個時間啊,因果不同時。阿賴耶識的觀念是我們今生造業來生得果報,所以在唯識當中很少提到,你這一念心造業的時候,你當下的果報就成就,《唯識學》很少提這樣的觀念,因為它建立種子。
真如它沒有所謂的種子,它是全體受熏,真如是清凈本然,但是你用善惡的業力熏它,它全體循業發現。所以真如緣起的思想它的因果是當下的,它認為你在起煩惱的時候,造罪的時候,你的地獄的果報就成就了。我們從前面的經文來看,很清楚有這種觀念,它因果是同時的。
所以你要掌握真如,真如的思想跟阿賴耶識是不太一樣,阿賴耶識是從種子然後變現果報,真如是不可以分割的,它沒有所謂的種子,它是全體受熏,全體不變,全體隨緣。從清凈本然而安立的循業發現,而這樣的清凈本然跟循業發現是同時存在的。這觀念懂了以後,你看整個《楞嚴經》的因果你就很清楚,它是從真如緣起安立因果。
訟習
「訟」爭訟,意思是說,我們自己有了過失,但是我們不想把過失發露出來。那怎麼辦呢?用種種的言詞來加以爭辯,目地是來覆藏自己的過失,叫爭訟。他的因果也是從當下同時來安立。
總標
十者訟習交諠,發於藏覆,如是故有鑒見照燭。
成觀法師《楞嚴經義貫》
十者,訟習交諠xuān,發於藏覆,如是故有,鑒見照燭。如於日中,不能藏影。
「十者」,宿世諍「訟」之種「習」發起現行,種子與現行「交」相「諠」嘩,復「發於」隱「藏」已罪、「覆」蓋陰私,「如是故有」以鏡「鑒見」其宿業,以珠「照燭」其心曲,使不得隱藏。「如於日中」時,「不能藏影」。
「訟習交諠xuān」:「訟」,諍訟。「諠」同「喧」,吵鬧,喧嘩。謂諍訟之習其種子與現行交相喧嘩。
「藏覆」:指藏覆自己陰私之不善。
「鑒見照燭」:「鑒」,名詞,鏡也;或為動詞,以鏡照明。此謂以鏡照鑒其宿業,燭照其心之幽曲,使其隱藏無地。
起惑:訟習交諠,言辭上的爭辯,而且他是互相的爭辯,互相爭辯就是一種煩惱相貌。它主要引發的罪業就是「覆藏」,產生一種覆藏的罪業,把自己所做的過失隱藏起來,不想讓別人知道,他也不想發露,這是他造的業。他所引發的苦果:如是故有鑒見照燭。
這個果不是來生而是當下的,在一念心當中你就會有好像鏡子的照了,又好像有蠟燭的照了一樣,就沒辦法再覆藏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為什麼因果同時?我們今天造了一個殺盜淫妄的罪業,我們把這個業隱藏在內心的深處,一個黑暗的地方把它遮蓋起來,我們覺得自己掩飾得非常好。但是我們人他是有善有惡的,是善惡的和合體,所以我們夜深人靜的時候,我們心一旦寂靜下來,我們就會感到內心不安,內心當中有一個鏡子,好樣有一個蠟燭在照了那過失一樣,就使令我們弟子心不安。為什麼不安呢?就是罪業被照了。我們在罪業的時候,其實我們內心當中,有一種功能會產生照了自己過失的功能,就像鏡子,就像蠟燭一樣照了,這一部份是沒辦法掩飾的。
別明
如於日中,不能藏影。二習相陳,故有惡友業鏡火珠,披露宿業,對驗諸事。
成觀法師《楞嚴經義貫》
二習相陳,故有惡友,業鏡火珠,披露宿業,對驗諸事。
訟覆之種「二習相陳」,現由「故」是令其人於命終時,神識見「有」昔日一同造「惡」業之「友」人,現身指證惡行,能鑒宿業之「業鏡」以及能照顯心曲之「火珠」,皆明顯「披露」其「宿業」,如實「對驗」其所造之「諸」惡「事」,分毫不得陰藏。
「故有惡友」:「惡友」,指共同造惡之友。此謂於命終后,神識見昔日共同造惡之友,現身作證。
「業鏡火珠」:「業鏡」,能鑒照宿業之鏡。「火珠」,能照現人心曲直之珠。
譬喻:這種照了的功能,就好像在日正當中,什麼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,我們身體的影子根本沒有地方可以隱藏,身影無藏身之處。
合法(來世果報):二習相陳,「二習」指種子跟現行,二個法互相的陳述,所以我們到了陰間以後…一個人經常的覆藏,他來生的循業發現,這個「惡友」來跟他對驗;「惡友」就是過去跟他一起造業的這些同伴,就來到陰間跟你對證;「業鏡」就是它有一種善惡業力的鏡子,它能夠照見你過去所做的種種惡事;「火珠」這個珠子它能夠顯現你心中種種的想法,你心中有什麼樣的想法,當時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造作的,這個火珠它就能夠顯現給你看。透過惡友、業鏡跟火珠這三個法,使令這個罪人他就很清楚的如實的披露過去所造的罪業,用這樣來對驗我們過去的事情,在陰間就會有這種果報出現。
勸誡
是故十方一切如來,色目覆藏,同名陰賊。菩薩觀覆,如戴高山履於巨海。
佛陀對勸勉說:十方如來以他的智慧眼,來觀察我們造了罪以後的覆藏,就好像陰賊;「陰」就是躲在暗處的賊,這個賊沒有消失掉,我們表面看,哦!這個賊不在了,其實他是在的,他隨時會出來活動,因為他躲在暗處,隨時會出來破壞我們的財寶。菩薩觀察覆藏這件事情,就好像一個人頭頂著高山想要過海一樣,因為山越多,下沉的就越厲害。戒律上說:懺悔則安樂,不懺悔罪愈深。意思就是說,我們造了一個善法要把它隱藏,但是你造了罪業一定要發露出來,因為你一發露,你的罪業就能夠消滅掉。
以上十種的惡因它的情況,蕅益大師說:其實是偏重在純情跟九情一想,這種比較粗重的煩惱來說,才招感地獄的果報,是這個意思。圓瑛老法師後面有一段開示講得非常好,圓瑛老和尚說:我們一個人,一般正常人都是有造善有造惡,我們有時候拜佛、念佛,有時候也造作一些罪業,包括前生、包括今生。這怎麼辦呢?我們對已經造的罪業怎麼辦?
圓瑛老和尚提出一個觀念說:修行人你要做一個很殊勝的法門就是「有因無緣」。你不能夠去創造一個去刺激罪業的因緣,譬如你今天你有一個田地,裡面有很多的種子,但是你不去灌溉,不去澆水,不去思惟,這個種子它也不能開花結果的。所以圓瑛老和尚說:在凈土往生的臨終正念當中,你要能夠做到所謂的「有因無緣」,使令苦果不成。「惑、業、苦」我們起煩惱,造的罪業,業到苦果這個中間你要把它切斷,不能讓業轉成果報。那這怎麼辦呢?當然你要斷惡念的相續。
這個思想在『大乘起信論』也提到,它說:我們正念真如的人,最主要的目的就是「破和合識,斷相續心。」因為你根本沒辦法去對治種子,煩惱有種子跟現行,種子沒辦法對治的,只有持《楞嚴咒》。所以我們是怎麼樣?是對治煩惱的現行。
我們要注意一點,煩惱的第一念是沒辦法對治的,凡夫沒辦法對治第一念。你看《菩薩戒》,第一個煩惱它不治你的罪,因為這不是你的錯,這是你的等流習氣;你是個生死凡夫,遇境逢緣肯定起煩惱。但是你煩惱第一念起來以後,你的觀照力止觀力量沒有現前,第二念開始治罪。《菩薩戒》是從一個比較合理的角度來治罪,它是從第二念來治罪,煩惱的相續開始治罪。它這個觀念就是說:我們今天只要你能夠每一個惡念起來,第一念不能怪你,但是你第二念的時候,你馬上轉念念佛,或者用空觀,或者你思惟煩惱的過失,觀察煩惱是生滅的,你不隨妄轉,「正念真如,不隨妄轉」,然後把煩惱的相續破壞掉,這樣子就能夠達到臨終的正念。
我們一再的強調,臨終的正念是有二種情況:一個是祖師的正念。祖師的正念是怎麼樣?他完全沒有煩惱,這個我們做不到!第二種是有煩惱,但是你憶念你的真如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凈。」你能夠做到不隨妄轉,我們現在是做這一件,我們求的是凡夫的正念--「不隨妄轉」。祖師的正念是根本沒有煩惱,這根本做不到。這一段圓瑛老和尚的開示是說:從有因無緣當中做到苦果不成,而成就帶業往生。這觀念很重要。這一段講到十種煩惱,蕅益大師說:雖然煩惱有很多,但這十種已經完全收攝了,佛陀的智慧把它收歸成十種的煩惱。
辛二、明六報
前面是講惡因,這地方偏重在苦果。
總標六報
云何六報?阿難!一切眾生六識造業,所招惡報從六根出。
什麼叫六報呢?為什麼這些果報匯歸成六種呢?佛陀說:我們眾生在因地的時候,是根據六根接觸六塵而引生六識,六塵的情識來造業,在果地上招感這個惡報,是從六根的感受來受報。意思是說,根塵識,它的因果又不太一樣。造因的時候是由「識」來引導,就是你的名言分別、你的想象,但得果報的時候是由「根」,就是「受」。你看《唯識學》它講:想蘊是決定你的因地,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你是怎麼想,你安立的是什麼樣的名言分別;比方你今天看到佛像,你安立這佛像是功德相,你就造一個善業,你就會去禮拜、讚歎、供養等等。
我們因地的時候是依止「想」來造業,果報的時候是根據根的「受」,感受,就是種直覺。從《唯識》的角度來說,我們造業你有選擇權,你可以選擇造跟不造;受果報的時候,因為它是「根」,你沒有選擇權。你說:我不想受!沒辦法,受果報只有認命,但是你造因的時候,你可以選擇,你要造不造。其實我們修行,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受果報跟因地,修行主要是注意那個因地,因為那個「果」現前,你根本一點辦法都沒有,你沒有選擇權,那完全是一種感受。這地方是一個總標,把因跟果的造作過程說出來。第二段的別示,它有六種情況…
見報
「見報」意思是說,我們在造業的時候,當然是六根接觸六塵產生六識,這地方是講,眼根當中的眼識,「見」的功能來造業。也就是說,你造業當中,它的一個啟動的動機是從眼睛開始,你眼睛先看到這個東西,生起貪愛、生起瞋恚,然後再造業。你因地是以眼根為主,所以你得果報的時候,你的果報也是從眼根來開始受報。我們造業就像有一個開關一樣,先有個開關打開了,它那個煩惱跟罪業才會整個發動出來。也就是說,當我們因地的時候,我們習慣性是從眼睛先看到東西,然後再去造罪的,未來得果報的時候,也是從眼根開始受報。
臨終見墜
云何惡報從六根出?一者見報招引惡果,此見業交,則臨終時,先見猛火滿十方界,亡者神識,飛墜乘煙,入無間獄。
圓瑛法師《楞嚴經講義》
云何惡報從六根出?一者見報,招引惡果:此見業交,則臨終時,先見猛火,滿十方界,亡者神識,飛墜乘煙,入無間獄。
首二句躡征。所招惡報,當分兩種:一自業報,二交業報。自業報者:如見業所招,臨終先見鐵床銅柱等;交業報者:如見火燒聽,能為鑊湯洋銅等。見火既爾,聽水亦然,故云從六根出。如一根之識造業,連帶諸根之識,例如眼見嬌嬈之色,必令耳聞柔軟之聲,鼻嗅脂粉之香,舌談情愛之語,身圖細滑之觸,意戀愛欲之樂。故受報時從一根重者為正,諸根隨者為從,交相受報;如法律家,判罪而分首從,同時各有處分也。
一者見報、招引惡果者:此詳釋見報等。謂眼識造業,所招引之惡果,從眼根而出。然以果驗因,是因中眼識,及眼傢俱意識,造業偏多,故招引惡果,偏以眼根為正,余根為從。
此見業交者:即見業與餘業交作,故云此見業交,則地獄之因成矣。見覺屬火,故當臨終之時,先見猛火,遍滿十方世界;亡者神識,飛墜乘煙,入無間獄。火性上騰,故或飛;諸情所墜,故或墜。落於煙中,乘此煙氣,直入無間地獄。須知極善極惡,皆無中陰,故云直入也。初臨終見墜竟。
成觀法師《楞嚴經義貫》
云何惡報從六根出?一者見報,招引惡果:此見業交,則臨終時,先見猛火,滿十方界,亡者神識,飛墜乘煙,入無間獄。
「云何惡報從六根出?一者」 眼識所造貪「見」的惡業之「報」,以眼根為「招引」正「惡」之「果」報,余根為從報。「此見業」若與餘業「交」相而作者,則地獄之交報矣。如是「則臨終時,先見猛火」 遍「滿十方」世「界」,而「亡者」之「神識」即「飛墜」煙火之中,且「乘」此「煙」火,不須經中陰身,直「入無間獄」。
「見報」:眼識所造貪見的惡業之報,稱為見報。
「招引惡果」:指眼根為招引正惡之果報,余根為從報。
「此見業交」:「交」,交叉,交相而作。謂此見業若尚與餘業交相而作,則地獄之因成矣。
「飛墜乘煙入無間獄」:「飛墜」,飛墜於煙火中。謂此人將乘此煙火而直入無間獄,而不須經中陰身。
什麼是地獄的惡報從六根而出呢?一者見報,它是以眼識來帶動造業,以眼識為主,以其它的諸識為助伴,這樣的情況就有「見業交」,見業報跟交業報。「見業報」是以眼根當中的眼識來得它的正式果報;「交業報」它雖然不是一個主導者,但是它當時是幫助眼根的眼識來造業,叫交業報,其餘的諸根、諸識,來受果報,它當時是助伴,所以得果報的時候也是助伴。假設我們是以眼根的眼識來造業,臨命終的時候,這個罪人是先看到這個世間上生起猛火,而且這個火是充滿十方世界。
說明:你要先背下來,「眼根是屬火」。你眼根造業的時候,你第一件事情先看到火,因為眼根的屬性是屬於火,看到火以後,亡者的神識他就很想要往高處跑,想要爬高或者想要幹什麼,他就會想要飄飛而上,但是他本身造業的時候依止情想,而情想是屬於下墜的,所以雖然爬還是爬不上去,最後還是墜下於煙火當中,而直接入於無間地獄。這地方是講到我們依止眼根來造業的時候,臨終的情況,他是先看到猛火而生起的。到了地獄以後是什麼情況呢?
本根發相
發明二相:一者明見,則能徧見種種惡物,生無量畏。二者暗見,寂然不見,生無量恐。
圓瑛法師《楞嚴經講義》
發明二相:一者明見,則能遍見,種種惡物,生無量畏;二者暗見,寂然不見,生無量恐。
發明二相者:既入獄中,仍依見業,發明二相:一者明見:由在世於明塵上,明目張膽造惡,了無忌憚;今則遍見惡物,火蛇火狗,牛頭獄卒之類,生無量畏懼之心。二者暗見:由在世於暗塵中,瞞心昧己造惡,全不知羞;今則寂然不見,昏天黑地,寂無所見之境,生無量恐怖之心。二本根發相竟。
成觀法師《楞嚴經義貫》
發明二相:一者明見,則能遍見,種種惡物,生無量畏;二者暗見,寂然不見,生無量恐。
受見報之人既入獄中,仍依其本見業而「發明二」種報「相:一者」為「明見」,系由於在世時明目張膽造惡, 「則能遍」明「見種種惡物」,如火蛇、火狗等,因而「生無量畏」懼之心;「二者」為「暗見」,由於在世時,泯昧良心造惡,全不知羞,故今感得昏天暗地,「寂然不見」而「生無量恐」怖之心。
它隨著煙火而墜入無間地獄以後,這個罪人他也是從眼根當中,他見到二種不同的情況:一者明見,「明見」的意思就是說,他在因地的時候造業,他是明目張膽,毫無忌諱的在眾人的情況之下造業。這種情況它在得果報的時候,它就普遍見到種種的邪惡之物,比方說牛頭馬面,或者火蛇火狗,這種可怖畏的東西,現在他的前面。罪人看到這個東西以後,生起無量的畏懼,這是它明目張膽造業的情況。二者暗見,寂然不見,生無量恐。這個罪人他造業的時候他是在暗處,別人不知不覺的情況之下造業,他到地獄以後,他是什麼都沒看見,整個外在環境是一點動靜都沒有,所以他就很害怕。是怎麼回事呢?他心中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,他什麼都沒有見到,這個是暗見。
這是講到他的本根,他依止眼根造業,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,先從眼根出現恐怖之相。但是他在造業的時候也可能會帶動其它的諸根來助伴,所以他後續也會有交報,六根在因地的時候是互相的造作,得果報也是互相來受報。
正示交報
如是見火,燒聽,能為鑊huò湯洋銅;燒息,能為黑煙紫焰;燒味,能為焦丸鐵糜;燒觸,能為熱灰爐炭;燒心,能生星迸灑,煽鼓空界。
成觀法師《楞嚴經義貫》
如是見火,燒聽:能為鑊湯、洋銅;燒息:能為黑煙、紫焰;燒味:能為焦丸、鐵糜;燒觸:能為熱灰、爐炭;燒心:能生星火、迸灑,煽鼓空界。
「如是見」報之「火」及燃「燒」之「聽」業所感之交報,則「能」感「為」被「鑊湯」所煮及灌食「洋銅」所苦之聲與色之報。見報之火及燃「燒」之氣「息」(嗅業)之業所形成之交報,則「能」感「為黑煙、紫焰」 所苦之報。若見報之火與「燒味」(嘗味)之業所形成之交報,則「能」感 「為」舌中所嘗「焦丸」及「鐵糜」之味所苦之報。若見報之火與「燒觸」之業所形成之交報,則「能」感「為熱灰、爐炭」 之觸所苦之報。若見報之火與「燒心」之意業所形成之交報,則「能」感「生星火」燃身、「迸灑」周身、「煽鼓空界」——此等皆是六根流逸奔色之苦報。
眼根見火,其實這個地方見火,古德說是少了一句,應該是先見到鐵床銅柱這種火燒的色法。因為因地的時候可能是看一些美貌的男女之色而造業,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,他先眼根當中看到這樣怖畏的色法。燒聽,因為眼根屬於火,火它是燒,但是它在燒的時候,因為因地的時候有耳根的助伴,所以它就燒到耳根。諸位知道耳根屬於水,所以火跟水的和合變成鑊湯洋銅,這種熱的湯或者是洋銅,這種被融化的銅汁;聽到這樣種種的音聲,乃至於有這樣種種的痛苦出現。燒息,眼根的火燒到鼻根的息,「息」是氣息;氣息跟火的接觸就產生黑色的煙跟紫色的火焰,就會有種種臭穢的氣味發生。
燒味,這是舌根的和合,舌根是屬於金,火跟金的和合變成焦丸鐵糜,口中會嘗到焦熱的鐵丸跟鐵糜的這種熱汁,來燒灼他的身體。燒觸,能為熱灰爐炭,「觸」是身根,它是一種觸,觸就是和合,我們因地的時候可能跟男女的柔軟的身體和合,得果報的時候因為眼根的火跟身根的觸和合,就會感受到有這種熱灰,有這種爐炭來燒觸我們的身體。燒心,這個「心」屬於風,風者動也,火跟風合起來的時候,罪人就會感到滿天的星空當中,有很多的星火普遍的灑下來,而且充整個虛空之界,完全是無處可躲,無處可逃。
他是以眼根來當本根而造作。這地方的意思說,得果報當然以眼根為主,但是其它五根就不一定,看你在因地的時候依止哪一根跟眼根配合,哪一個就有罪業,假設其它哪一個沒有,它就沒有這個果報。「交報」就是在因地當中有交互作用,得果報的時候才會交互受報,我們看得到眼根的得果報以火燒為主。所以你看一個臨命終的人他要是看到熱火,它是眼根得果報,第一個先看到火的話,他的因地一生當中,他的眼根的罪業最重,所以他眼根先發動出來,先看到火,這是一個判定的方式。
聞報
臨終見墜
二者聞報招引惡果,此聞業交,則臨終時,先見波濤,沒溺天地,亡者神識,降注乘流,入無間獄。
圓瑛法師《楞嚴經講義》
二者聞報,招引惡果:此聞業交,則臨終時,先見波濤,沒溺天地,亡者神識,降注乘流,入無間獄。
二者聞報,招引惡果者:此聞報,謂耳識造業,所招引之惡果,從耳根而出。然以果驗因,是因中耳識,及耳家之俱意識,造業偏多;故招引惡果,偏以耳根為正,余根為從。
此聞業交者:即聞業與餘業交作,故云此聞業交;則地獄之因成矣。聞聽屬水,故當臨終之時,先見波濤,沒溺天地。亡者神識,降注乘流,入無間獄:聞業殊勝。故應波濤沒溺天地,心欲上升,奈為諸情所墜,故降注乘流,愈沉愈下,入無間獄。初臨終見墜竟。
成觀法師《楞嚴經義貫》
二者聞報,招引惡果:此聞業交,則臨終時,先見波濤,沒溺天地,亡者神識,降注乘流,入無間獄。
「二者」耳識所造貪「聞」的惡業之「報」,所「招引」之「惡果」,乃以耳根為正報,余根為從報。「此聞業」若與餘業「交」相而作,則必成地獄因,如是「則臨終時,先見波濤沒溺天地,亡者」 之 「神識降注」 于波濤之中,並「乘」波逐「流」而直「入無間獄」。
「此聞業交」:「交」,交作。此聞業若與餘業交相而作,則感得地獄之交報。
這個人他因地的時候是以耳根的耳識,來聽種種音聲所帶動他的罪業,這罪業當然有他耳根本身業報,也有其它諸根來幫助的所謂的交報。本身的業報跟交報和合起來,在臨終的時候,他先看到波浪濤天,淹沒整個天地;因為耳根屬水,所以他看到的是水,徧滿天地,波浪一波一波的向他衝過來。而這亡者神識當然他也想要跑,他要往高處跑,他跑到屋頂上面去,但是他本身是屬於純情,或者九情一想,他的情執重,所以到最後他內心的情感還是把他壓下,乘波浪之流沒入於水中,而入於無間地獄當中。這是他臨終的時候所看到的情況。
本根發相
發明二相:一者開聽,聽種種鬧,精神愗亂。二者閉聽,寂無所聞,幽魄沉沒。
圓瑛法師《楞嚴經講義》
發明二相:一者開聽,聽種種鬧,精神愗mào亂;二者閉聽,寂無所聞,幽魄沉沒。
發明二相者:既入獄中,仍依聞業,發明二相:一者開聽:即動塵,由在世於動塵上,聞一言相犯,即百般施設,欲害其身;今者聽種種鬧,精神愗mào昏也亂。二者閉聽:即靜塵,由在世於靜塵中,不聞相犯之言,但心生疑慮,陷害於他;今則寂無所聞,幽魄沉沒。二本根發相竟。
成觀法師《楞嚴經義貫》
發明二相:一者開聽,聽種種鬧,精神愗mào亂;二者閉聽,寂無所聞,幽魄沉沒。
此人既入獄中,仍依本所造聞業而「發明二」種報「相:一者開」 放其「聽」覺,由於在世時依動塵而造惡,故今感得「聽種種」憒「鬧」之聲,而令其「精神」愚「愗」混「亂;二者」幽「閉」其「聽」覺,由於其在世時依靜塵而造惡業,故今感得「寂無所聞」,其被「幽」閉之魂「魄」如「沉沒」於無聲的大海之下一般。
「發明二相」:依本聞業,發明二種報相。
「聽種種鬧」:「鬧」,憒鬧之聲。
「精神愗亂」:「愗(mào),愚貌。精神愚痴混亂。
「閉聽」:幽閉其聽覺。
他到了地獄以後,他的情況是二種:一者開聽,他聽到的是一個動態的聲塵而造業,別人跟他講什麼話,別人對他有所嫌恨,他就帶動他的煩惱跟罪業,他是以聽到音聲來造業的,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他在地獄當中,也會經常聽到種種的吵鬧恐怖的音聲,這種音聲非常大聲而且根本沒有停止,使令一個人的精神昏昧(愗)錯亂。這音聲他跑到哪裡都有音聲,所以不知道如何是好,經神愗亂。二者閉聽,他在因地當中造業的時候,是依止靜態的聲塵而造罪,就是別人都沒講話,但是他從別人的表情當中,他懷疑別人對他有嫌恨心而造業,從靜態的音聲造業,所以得果報的時候,他就一個寂然而無所聽聞,完全沒有音聲,他的神識就跟隨波浪而沉沒,完全在無聲無息當中,隨波浪而沉沒。這是他的本根得果報所發出痛苦的相狀。
正示交報
如是聞波,注聞,則能為責為詰;注見,則能為雷為吼,為惡毒氣;注息,則能為雨為霧,灑諸毒蟲,周滿身體;注味,則能為膿為血,種種雜穢;注觸,則能為畜為鬼,為糞為尿;注意,則能為電為雹,摧碎心魄。
圓瑛法師《楞嚴經講義》
如是聞波,注聞:則能為責、為詰;注見:則能為雷、為吼、為惡毒氣;注息:則能為雨、為霧,灑諸毒蟲,周滿身體;注味:則能為膿、為血、種種雜穢;注觸:則能為畜、為鬼、為糞、為尿;注意:則能為電、為雹、摧碎心魄。
如是聞波,因中聞一言侮辱,即種種詰責,逾於常情。今則注聞,則能為責罪詰情之事。因中聞一言譏毀,即怒目裂眥,震聲吐氣;今則注見,則能為雷為吼,為惡毒氣。因中聞說,花香酒氣,鼻識妄生貪著;今則注息,水隨氣變,為雨為霧,灑諸毒蟲,周滿身體。因中聞說,山珍海錯,舌識貪嘗其味,百計網羅,以供口腹;今則聽水注味,則能為膿為血,雜穢之物。因中聞說,嬌蛾美女,身識貪戀其觸;今為聽水所注(注身),則能為畜為鬼,可畏之狀,為糞為尿,不凈之相。因中由聞聲作惡,設計圖謀,出其不意,而害人者;今為聽水所注(注意),化為電雹摧碎心魄。此皆流逸奔聲之報,有如是等苦,可不戒哉!二聞報竟。
成觀法師《楞嚴經義貫》
如是聞波,注聞:則能為責、為詰;注見:則能為雷、為吼、為惡毒氣;注息:則能為雨、為霧,灑諸毒蟲,周滿身體;注味:則能為膿、為血、種種雜穢;注觸:則能為畜、為鬼、為糞、為尿;注意:則能為電、為雹、摧碎心魄。
「如是聞」報之「波」濤,若注於六根,則六根各各感其交報:若「注」於耳根之「聞」覺中,「則能」感「為責」罪、「為詰」實之境。若「注」於眼根之「見」覺,「則能」感「為雷、為吼、為惡毒」 之「氣」。若「注」於鼻「息」之嗅覺,「則能」感「為雨、為霧、灑諸毒蟲,周滿身體」。若「注」於舌根之「味」覺,「則能」感「為膿、為血、種種雜穢」 之境。若「注」於「觸」覺,「則能」感「為畜、為鬼」 等可畏之狀,或「為糞、為尿」 等可厭之景。若「注」於「意」根之思覺,「則能」感「為電、為雹、摧碎心魄」 ——此等皆為六根流逸奔聲之苦報。
「如是聞波」:如是聞報之波。
「注聞」:若注於耳根之聞覺中。
「則能為責、為詰」:「詰」,詰實,詰問(逼問)實情。謂此則能感為被獄官、獄卒責罪及詰實之境。
「注見」:若注於眼根之見覺。
「注息」:若注於鼻息之嗅覺。
「注意」:若注於意根之思覺。
五根交互受報:耳識屬於波浪,它以水波為主,水波跟耳根結合就產生一個「責跟詰」;到地獄,耳根聽到空中有一種很大聲的訶責他的聲音,或者詰問他的音聲,訶責他為什麼要這樣做,詰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。注見,當耳根跟眼根的見和合,見是屬於火,水跟火合起來就變成雷,就像天上的雷吼叫的音聲,或者是邪惡的毒氣來傷人,為雷為吼,意思是譬喻看到很多很多的眾生,對他現出怒目兇惡的相狀,這是他的見跟耳根的結合。注息,跟鼻根的氣息結合,則能為雨為霧,灑諸毒蟲,充滿身體;水跟氣息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下大雨,或者是天空很多的霧,在這雨水跟霧當中,就遍滿很多很多有毒的小蟲,隨著雨水、隨著霧,就爬滿自己的身體,這樣的一種痛苦。
注味,則能為膿為血,種種雜穢,耳根跟他的舌根,舌根屬於味,味也包括金的意思;水跟味結合在一起就產生膿血,種種污濁臭穢的東西出現,他跑到哪一個地方,都很多污濁臭穢的東西沾滿了身體,這是他的耳根跟舌根交互的造業。注觸,耳根跟身根,身根的觸是和合,則能為畜為鬼,為糞為尿,他會看到很醜陋、很卑賤的畜生或很多怖畏的鬼,經常在他的身旁,跑到哪裡去都沒辦法躲避,或者經常接觸到糞尿這種不凈的東西沾滿他的身體,這是他的耳根跟身根交互作用的結果。注意,意根的思它屬於風,動態的風,耳根的水跟風的結合,則為電為雹,看到空中突如其來的閃電,冰雹突然而來,他自己的精神感到一種很強大的壓迫。耳根它主要的內涵是水,看到很多臭穢的水沾滿他的身體,這是耳根主要的相貌。
齅報 舌根齅的功能
臨終見墜
三者齅xiù報招引惡果,此齅業交,則臨終時,先見毒氣,充塞遠近,亡者神識,從地湧出,入無間獄。
圓瑛法師《楞嚴經講義》
三者嗅報,招引惡果:此嗅業交,則臨終時,先見毒氣,充塞遠近,亡者神識,從地湧出入無間獄。
三者嗅報,招引惡果者:此嗅報,謂鼻識造業,所招引之惡果,從鼻根而出。然以果驗因,是因中鼻識,及鼻家之俱意識,造業偏多;故招引惡果,偏以鼻根為正,余根為從。此嗅業交者:即嗅業與餘業交作,故云此嗅業交,則地獄之因成矣。嗅息屬氣,具出入息,吸則從外而入,呼則從內而出,故臨終業感,先見毒氣,充塞遠近。以嗅業遍造,故亡者神識,從地湧出。謂初見毒氣,入地避之;奈毒氣充塞於地,故復從地湧出。九情所墜,不覺又沉,直入無間地獄。初臨終見墜竟。
成觀法師《楞嚴經義貫》
三者嗅報,招引惡果:此嗅業交,則臨終時,先見毒氣,充塞遠近,亡者神識,從地湧出入無間獄。
「三者」鼻識所造貪「嗅」惡業之「報」,所「招引」之「惡果:」若「此嗅業」與餘業「交」相而作者,「則臨終時,先見毒氣充塞」 上下「遠近」,致令「亡者神識」 入於地中以避毒氣,然地中亦充滿毒氣,故復「從地踴出」,然後直「入無間獄」。
「亡者神識從地踴出」:謂先入於地以避毒氣,然而地中卻也充滿毒氣,故復從地中湧出。
因地是以鼻根的齅來造業,得果報的時候也包括鼻根的自業報,也包括其它諸根的交業報這二個結合在一起,臨終的人他的鼻根屬於氣息,所以他先看到惡毒的氣息充滿空中,若遠若近,亡者的神識看到這個毒氣的時候,因為毒氣是往上飄,所以他就往地上爬,可能跑到洞裡面去,但是他跑到洞裡面的時候,發覺地下的洞裡面,也充滿了毒氣,所以他從地湧出,從洞裡面跑出來,結果就直接墮入無間地獄。「從地湧出」就是說,他看到毒氣他很自然的往地下鑽,他到了地下以為沒事,結果地下還是出現毒氣,所以他就從地裡面跑出來,結果就直接墮入無間地獄,這是種臨終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