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懂得報恩的孩子,多半是「父母眼中無用的人」!
作家莎士比亞說:「兒女的忘恩,就像手把食物送進嘴裡,嘴卻把這隻手咬了下來!」
感恩父母,是一輩子都要做的事,可是,很多父母卻偏愛讀書厲害、功成名就的孩子,
反而把身邊端水送飯的兒女,說得一無是處。
感恩的心,也變冷了。
當我們老了,一定會明白:來報恩的孩子,多半是「無用」的人。
「有用」的孩子,混得太精。
電視劇《人世間》裡,周家幾代人努力,終於培養了幾個有用的孩子。
大兒子周秉義,從小就是學霸,後來去了北大,然後結婚、拚事業。
二女兒周蓉,早年是文藝女青年,奔赴貴州山區;後來上了大學,然後做了大學教授,出國工作、定居。
周家的父母,說起老大老二,就兩眼發光。
有幾句台詞是:「人各有志,忙小家,忙大家,忙國家。可重要的是,能不能忙出個道道。你和周蓉上北大,夠那小老太太在街道高興好久的。」
隨著時間的推移,父母發現靠得住的,是混不出名堂的老三周秉昆。
但父母瞧不起周秉昆,甚至趕走其伴侶鄭娟的舉動,引起了軒然大波。
電影《沒事偷著樂》裡,張五民求學成才,外出多年。回到家,居然連母親都不喊,而是開口就說「你老人家」,父母和兒女的關係,疏遠到令人不敢想象。
總以為,有用的兒女,能夠腰纏萬貫,在城裡有房子,也能給老人一張床位。起碼能給很多贍養費吧?但是希望越大,失望越多。
有用的人,不一定是對家庭有用,而是對自己有用。
多少外出到大城市定居的兒女,掏空了父母的錢包,買了房子,到頭來也不見把父母接過去住。
出國的兒女,就更精明了。要接父母一次電話,都是忙裡偷閒。要回家過年過節,父母就別指望了。
就是父母病倒了,兒女表示「愛莫能助」,或者說:「請保姆呀;找護士呀。」
「無用」的孩子,管父母到老。
作家「鐵魚」寫了個故事,說朋友老陳,一輩子都沒有離開家鄉,依靠父親留下的技藝,開一家小飯館。
生意不好不壞,勉強養活一家人。
老陳和父母距離最近,因此父母有什麼事,都是他頂著。
父親脾氣不好,在店裡,總是罵老陳:「太沒有出息了。」
老陳受罵心中有氣,但仍不忍心看父親跌跌撞撞回家,要攙扶一把。
老陳也很無奈,說:「除了熬魚,我啥都不會。」
父親痴呆後,老陳還把店鋪關好,專職照顧父親。
父親九十多歲才過世,過世前,說了一句:「寶貝,你是個好孩子。」一句話,讓老陳哭得稀里嘩啦,所有的苦都值了。
很多兄弟姐妹,說好了如何贍養父母,但是有人不執行。照顧父母的人,出錢又出力,對於不執行規矩的人,也只是笑一笑,然後找個理由搪去。
在分配家財時,自己拿最少,一開始是有怨氣的,看到父母苟延殘喘,也不想計較了。
總是很老實,習慣了聽大家的安排。
我們在職場上常說:「不讓老實人吃虧。」事實上,老實人做多些,拿的錢不一定更多,甚至更少。
家庭裡也是一樣,老實人不會計較太多,總認為「吃虧是福」,大家安排他照顧父母,也樂意接受。
畢竟,他沒有大本事,不能賺很多錢,還不如照顧父母,讓其他有本事的人,多賺錢。
他常常想,只要大家庭還和氣,那麼誰賺錢,都是大家庭富起來。卻沒有深度琢磨,兄弟姐妹的家,不是大家的家,你我他有區別,不能混為一家。
我們常常說:「不養兒不知父母恩。」
其實,知道父母恩,卻不報恩,比「無知」更可恥。
《格言集錦》中說:「深恩未報慚為子,淺薄不消羞作人。」人要講良心,而不是講面子。
作為兒女捫心自問,對父母有良心嗎?省一省,總有父母的一口飯;擠一擠,總有父母的一個床位。
作為父母,別給有出息的孩子貼金,真正要扶一把的,是那些出息不大,卻在近處盡孝的孩子。
養老,不僅要金錢,更要靠人情。搭把手,還得靠近處的人,遠處的人,鞭長莫及。
不管是誰,千萬不要把「有用、出息」的意思搞錯。
最大的出息,就是把父母安頓好,再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好。
樹高千尺不忘根,人走千里不忘本。
參考來源:今日頭條